教育之道,大道至簡
現(xiàn)在教育五花八門,方法很多,其實都在想一種捷徑,學習知識的方法,殊不知知識是浩瀚無邊的,學那是學不完的,況且你真在生活中遇到多少要用到你所學的知識,很少,很少,那為啥還要學,這就像是一個修行的過程,不在于最終得到什么,而是你體驗了什么,繼而你感悟到了什么。當然最好把你的感悟在現(xiàn)實中能夠去應用。
所以現(xiàn)在研究教育之術已經(jīng)很多了,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。那我來談談教育之道(個人觀點),也就是根本之所在,人們常說先做正確的事,再把事做正確,否則你越努力其實離你的目標越遠。
教育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人從出生到參加工作,如果完成整個學習過程,讀到博士大概需要24年,60歲退休,扣除6歲上學前的時間,其實真正能夠工作的也就30年,再扣除周六日及節(jié)假日,大概占到30%,工作創(chuàng)造價值的時間也就21年,在這21年還要成家,適應新的環(huán)境,還有找不到定位的迷茫期,再扣除40%,所以真正屬于你的黃金時間也就8-9年,而如何在這8-9年的黃金時間,作出成就,知識是決定因素嗎?答案肯定是否定的。這一點已經(jīng)很多人論述過,已經(jīng)達成共識,這里不再贅述。既然不是靠你的知識,那是什么呢?就是靠你的能力了。而能力包括:人品、人格、創(chuàng)新能力、學習能力,日常習慣和正確價值觀這幾個主要層面。而我們平時學校學習和強調的考試能力在將來的成就大概只占到了30%的比重。但當前的學校和家長為了這30%,卻消耗了了大量的激情,并樂此不疲。學生也把80%的精力消耗在這里,以至于真正到了大學階段真正開始學知識的時候,激情不在了。出現(xiàn)了很多逃課,沒有方向和價值感,甚至國內(nèi)優(yōu)秀學生拿了很高托福、SAT成績的學生,在國外讀不下來被退學的現(xiàn)象,這些都是出國前的所受的教育本身和學習價值觀出了問題。
因為中國家長普遍缺乏對國際教育知識的了解,國外大學的評分體系中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大概占了總評的40%-50%的分數(shù),我們培養(yǎng)出的孩子只訓練了50分就出去了,可想而知,他們在國外學習有多困難。
現(xiàn)在國內(nèi)的國際教育都很重視形式,硬件高大上,外教一大堆,國際課程高端,其實我們所說的高大上,到國外一所普通中學都這樣,國外哪所中學不是全外教,形式看得見摸得著,容易招生,但是決定因素是學校的教育理念及育人目標,這個決定孩子將來的核心問題卻被忽視掉了,教育成了一個市場,成了一個產(chǎn)品,講究包裝。教育本身其實是內(nèi)在的東西,你能聆聽一個大師的講座,一張書桌足以。教育本身是一種意識層面的東西,就是悟道吧。但學生和家長如果過度關注外在形式的影響,學生變化會很物質,這也是現(xiàn)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一個根本原因。因為傳統(tǒng)的讀書邏輯關系,好好學習,考上好的大學,獲得好的工作,過上好的生活。但他們現(xiàn)在生活已經(jīng)很好了,為啥還要經(jīng)過這個痛苦的無聊的過程呢?
這塊是我們所忽視,也是很多學校所忽視的,因為家長的目標是錄取,學校的目標也是錄取,但是學生出去后的問題就很少關注了。所以說現(xiàn)在的學生急迫需要重新建立一種學習信仰,這個學習信仰是脫離開物質的需求,是他們自我追求和自我價值實現(xiàn)的過程。
如果實現(xiàn)這一過程,另一個關鍵因素日常好習慣的養(yǎng)成,好習慣可以讓你受益一生。
所以:培養(yǎng)日常好習慣、樹立正確價值觀就是國際教育的大道,最簡單,但是真正能選擇這樣做的很難,知道如何做的,很少,能做到位的更難,所以這也是很多人放棄內(nèi)在,追求外在的原因。所謂大道至簡,知易行難。
如何才難做到國際教育的大道,我們后期再分享,知行合一,得道功成。